网站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标题

库存管理策略的提出与发展?

kmwl520   2024-06-07 19:14:39   14℃   0
内容
库存管理策略的提出与发展

企业深知库存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库存管理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昌盛。库存管理是仓储过程中商品数量的管理。那么,库存管理策略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库存管理策略有哪些?这三点缺一不可!

一、库存管理的衡量指标

管理是从衡量开始的。在库存管理中有三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平均库存值,可供应时间和库存周转率。

1、平均库存值:一般指某一时期库存平均占用的资金比例。一般来说,制造企业大约是25%左右,而批发、零售业有可能占到75%左右。管理人员可根据历史数据或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从纵横两方面评价自己企业的这一指标是过高还是过低。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市场需求,也就是说,必须从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库存管理的好坏。为此,下面的两个指标可能更重要。

2、可供应时间:即平均库存值除以相应时间段内单位时间(如每周,每月等)的需求值,指现有库存能够满足多长时间的需求;也可以分别用每种物料的平均库存量除以相应时间段内单位时间的需求量来得到。在有些情况下,后者更具现实意义。

3、库存周转率:库存周转越慢,意味着库存占用资金量越大,保管等各种费用也会大量发生;反之亦然。同时,库存周转率对企业经营中至关重要的资金周转率指标也有极大的影响。但究竟库存周转率多大为最好,难以一概而论。很多西方制造企业为一年6~7次,而有些日本企业可达一年40次之多,在中国有的企业一年仅周转2次。

二、库存的放置位置

物资保管的基本要求是摆放科学、定量准备、质量不变、消灭差错。具体到机械制造企业,针对标准在制品和成品的放置方法有所区别。

1、标准在制品的放置。标准品指库存中常有的、随时可以利用的原材料和在制品。显而易见,标准品大多指各种不同程度的半成品,可用来加工或装配成用户所需的特殊品。一个订单接收以后,供货周期的长短取决于从库存中的标准品制成用户所需的特殊品的生产周期,而生产周期的长短与标准品的放置位置关系密切。

2、成品的放置。成品的放置位置是配送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两种基本选择:向前放置和靠后放置。向前放置是指尽量把成品库存储放在靠近用户的仓库或配送中心,或放置在批发商或零售商处。靠后放置是指将成品储放在生产厂家的仓库内或不保持成品库存。

向前放置有利于快速交货并降低运输成本。前一个优点显而易见,因为成品放置的位置距用户越近,对用户要求的响应时间越短;后一个优点是指在向前放置中,产品出厂后不是零散地送往各个用户,而是集中运送到几个配送中心,这样运费可以用整车而不是用零担费来计。尤其是企业产品品种较多的情况下,如果分别送往各个用户,可能全部需要以零担费来计,但如果送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可以把不同工厂送来的、给同一用户的产品再集中起来以整车方式运送。这种前置的优点在连锁商店、超市等批发、零售业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在企业的全球生产运作中,将多个生产基地生产的多种产品按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设置配送中心以加速全球销售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问题。但向前放置在有些情况下也不一定适用。例如,当竞争策略是把重点放在产品顾客化、多样化上时,就不应该持有大量的库存。又如:一个地区的需求可能是某月高、某月低,而且这种变化难以精确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几个地区的需求品种集中放置在靠后的中心仓库里,而不是向前放置在各个地区,地区之间的不同需求就会有一种互补效应,使总需求的不确定性变小,并使必要的总库存量降低(即“风险吸收”效应)。

三、降低库存的基本策略

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库存风险问题。库存物资要占用资金、场地,派人维护,形成库存成本。库存过多,易造成积压,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花费过多的保管费用,如果通过借贷支持所需的库存资金,还会加重企业的利息负担。同时,长期存放会使物品因损坏、变质或意外事故而陈旧过时,失去原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如果库存过少,易造成缺货,不仅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还会丧失销售机会,丢失客户,减少企业利润。因此,如何降低库存风险,使库存经常处于合理水平是每个企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企业总是不断地寻求降低库存的方法。这里仅从库存作用的角度出发,讨论降低库存的基本策略和具体措施。

1、降低周转库存策略。基本做法是减少库存批量,同时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寻求降低订货成本或作业交换成本的办法。此方面较为成功的经验是日本企业的“快速换模法”,利用一人多机、成组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即尽量利用“相似性”来增大生产批量、减少作业交换。此外,还可以尽量采用通用零件来减少库存。

2、降低在途库存策略。影响在途库存的变量有需求和生产—配送周期。由于企业难以控制需求,因此,降低这种库存的基本策略是缩短生产—配送周期。可采取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前文所述的标准品库存前置。第二个措施是选择更可靠的供应商和运输商,以尽量缩短不同存放地点之间的运输和存储时间。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减少信息传递上的延误,以及由此引起故延时间的增加。此外,还可以通过减小批量来降低在途库存。

3、降低调节库存策略。降低调节库存的基本策略是尽量使生产速度与需求变化吻合。一种思路是尽力把需求的波动“拉平”,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使不同产品之间的需求“峰”、“谷”错开,相互补偿;另一种是在需求淡季通过价格折扣等促销活动转移需求。

4、降低安全库存策略。安全库存是一种额外持有的库存,它作为一种缓冲器用来补偿在订货提前期内实际需求量超过期望需求量或提前期超过期望提前期所产生的需求,其目的是防止不确定因素(如不能按时到货、进货品质不符合要求或大量突发性定货等)对生产和销售的影响。降低这种库存的具体策略是使订货时间尽量接近需求时间,订货量尽量接近需求量。有4种措施可供使用:

(1)改善需求预测。预测越准,意外需求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可以采取—些方法鼓励用户提前订货。

(2)缩短订货周期与生产周期。这一周期越短,在该期间内发生意外的可能性也越小。

(3)减少供应的不稳定性。途径之—是让供应商知道企业的生产计划,以便及早做出安排;另一个途径是改善现场管理,减少废品或返修品的数量,从而减少由于这种原因造成的不能按时按量供应;还有一种途径是加强设备的预防维修,以减少出于设备故障而引发的供应中断或延迟。

(4)增加设备、人员的柔性。可以通过生产运作能力的缓冲、培养多面手人员等方法来实现。这种方法更多地用于非制造业,因为对于非制造业来说,服务无法预先储存。


供应链上的库存管理方法

一、供应链与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控制库存为目的的方法、手段、技术和操作过程的集合,是对企业的库存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工作。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的目标服从于整条供应链的目标,通过对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将各阶段库存控制在最小限度,从而削减库存管理成本,减少资源闲置与浪费,使供应链上的整体库存降至最低。 与传统库存管理相比,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不再是作为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而是作为一种供应链的平衡机制。 通过供应链管理,消除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实现供应链的总体平衡。

二、供应链上库存管理的问题

1.信息化程度不够,信息流受阻

供应链库存管理强调协作和信息共享,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要数据。 企业要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必须实时准确传递分布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 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传递系统尚未建立,供应商了解到的客户需求信息常常是延迟的或不准确的信息,因此,会给短期生产计划的实施带来困难。 所以,如何有效传递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是提高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有待解决的问题。

2.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库存控制受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订货提前期、货物运输状况、原材料的质量、生产过程的时间需求变化等。 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对库存控制的影响,必须了解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影响程度。 但很多公司并没有认真研究和跟踪其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影响,造成有的物品库存不足,而有的物品库存积压的现象。 同时,企业的计划无法顾及那些无法预知的因素,如:市场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波动.供应商的意外变故导致的缺货,以及企业内突发事件引起的生产中断等这些不确定因素才是形成库存的主要原因。 如何研究和追踪这种不确定性的变化是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又一挑战。

3.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评价一直被看作是企业计划与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近年来对供应链管理绩教评价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而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更显不足。 有些企业采用库存周转率作为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而没有考虑对用户的反应时间与服务水平.常常忽视一些其他服务指标,如总订货周转时间、平均回头订货、平均延迟时间、提前延迟交货时间等;有的企业采用订货满足率评价指标,但它不能评价订货的延迟水平。 如两家同样只有90%的订货满足率的供应链,在如何迅速补给余下的10%订货要求方面差别是很大的。 此外,由于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不仅库存管理绩效评价尺度不同,而且使用的指标缺乏整体考虑。 因此,如何构建科学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系并得以贯彻实施是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又一挑战。

三、供应链上库存管理的方法

1.引进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程度

通过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ERP系统等信息技术,加快信息传递,可以实现供应链中库存信息即时共享。 通过安装供应链信息技术系统,企业可以随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并根据系统的建议进行生产。 相关数据分析表明:信息技术系统的使用可使公司库存减少五成。 比如说,通过对原材料和产成品在流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即时地跟踪记录,以便最终用户与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等上游节点运营环节之间实现尽可能快速和直接的沟通,准确预测并快速判断用户需求,实现供需平衡,避免压货或缺货的大量出现。 另外,库存量、需求预测、生产计划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加工和传递,能有效降低库存成本,对于供应链库存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和完整的客户数据库,使得客户的需求能第一时间反馈到供应链中,便于及时响应。 借助供应链信息技术系统,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更加便捷。 不仅可以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也可使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迅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使整条供应链库存管理更加精确、可行,达到各成员企业间信息沟通完全,并能随时向供应链反馈信息,协调调度供应链库存。

2.提高预测能力

避免重复处理供应链上有关数据的一个补救方法是使上游企业可以获得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 信息共享是解决“牛鞭效应”的最有效手段。 另一种方法是绕过稀有企业来获得有关信息。 例如,直销方式绕过传统的分销渠道,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这样就可以了解其产品的需求模式。 由于批量订购会产生“牛鞭效应”,因此企业应调整其订购策略,实行小批量、多次订购的采购或供应模式。 具体措施包括:混载运输、利用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等。

促销或单纯以销量评价销售人员业绩的做法都将引起提前购买,进而造成未来购买量的下降,或者由于大量订单取消,导致生产安排混乱。 控制由于提前购买而引起的“牛鞭效应”的最好方法是减少对经销商的折扣频率和幅度。

当面临供应不足时,供应商可以根据顾客以前的销售记录来进行限额供应,而不是根据订购的数量,这样就可以防止顾客为了获得更多的供应而夸大订购量。 在供不应求时,客户对制造商的供应情况缺乏信息,博弈行为就很容易出现。 与顾客共享生产能力和库存状况的有关信息能减轻顾客的忧虑,从而减少它们参与博弈。 由于供应链各环节的成员会从保证服务的角度来设置库存,这种累积造成供应链中库存量的剧增,进而导致库存对市场波动的反应速度减缓。 通过上下游企业共享仓库,减少整个供应链库存,再结合信息的`共享,就能有效地减少需求波动的影响。

3.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机制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以看作企业计划与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立供应链管理库存绩效评估机制可以准确衡量节点企业库存绩效与整条供应链管理库存的绩效,它是合理分配供应链利益的标尺。 同时也能对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进行严格的核算和评估,从而指导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决策。 总的来说,全面、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管理库存绩效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在物流节点企业管理库存过程中,尽可能地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为供应链库存管理的不断优化提供激励机制和持久动力,激励节点企业都要创造高水平的库存管理绩效。 此外,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一方面要求在存储过程中涉及的供应链内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还需要与该供应链外的同类企业间以及全社会的合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供应链库库存管理能调节供求差异,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需要;缩短订货提前期,加快市场反应速度以及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 因此,怎样合理发展供应链库存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中之重。 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库存管理,采纳具有创新思想的管理方法(如VMI等),克服传统库存管理的局限性,不仅能降低本企业的库存水平,还能降低其他合作伙伴的库存水平,从而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最低,物流成本最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例题解析:库存管理的发展的阶段

例题库存管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个阶段。 A、三 B、四 C、五 D、六 标准答案: a 解析:库存管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把库存视为企业的财产,认为库存量越大越富有”时期; 第二阶段是“把库存视为企业的墓场,认为过度的库存占用资金导致企业面临破产”时期; 第三阶段开始进入“保有适当库存量,重视库存管理”时期; 第四阶段为“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库存管理的方法,向确定库存量发展”时期; 第五阶段为“利用IT技术的整合管理,使库存管理趋向系统化、信息化”时期; 第六阶段为“基于供应链概念下的现代库存管理”时期。

如何解决企业库存管理问题?

目前企业采用的库存管理策略有很多:EOQ库存管理(经期订货批量)、JIT库存管理(Just In Time)、多品种联合采购法、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等。 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场合,应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去运用。

(一)对库存物品实施ABC库存控制

这种方法能做到明确分类,突出重点,是后续的管理轻重得当。 ABC库存控制方法是根据库存物品的价格划分物品的重要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ABC的分类可参考下表:

A类物品属重点库存控制对象,要求库存记录准确,严格按照物品的盘点周期进行盘

点,检查其数量与质量的状况,并制定不定期的检查制度,密切监控该类物品的使用与保管情况。 它属于非常重要的资源,增加或减少对库存总金额影响较大,采取出多少进多少,加大A类物品的周转效率的策略对其进行管理。 另外A类物品还应尽量降低库存量,采取喝了的订货周期量。 对于C类物品由于它对资金总额影响较小,我们对这类物资可以采取粗放管理,但是同时要防止因数量和质量而影响计划的执行。 对界于A和C类的B类物资主要采取一般日常管理为主。

(二)分别对不同的物资采取不同的库存控制

1.对耗用量稳定、订货批量相同的物品我们采用定量库存控制、控制库存物品的数量。 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公司中耗用量稳定,采购周期较长的物品。 当库存数量下降到某个库存值时,立即采取补充库存的方法来保证库存的供应。 这种控制方法必须连续不断的检查库存物品的库存量。

2.对稳定性消耗及非重要的独立物品我们采取定期库存控制。 定期路村控制模型按一定的周期T检查库存,并随时进行库存补充,补充到一定规定库存S。 这种库存控制方法不存在固定的订货点,但有固定的订货周期。 每次订货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订货数量,而是根据当前库存量I与规定库存量S比较,补充量为Q=S-I。 但由于订货存在提前期,所以还必须加上订货提前其消耗量。 这种库存方法也要设立安全库存量。 定期库存控制方法也可以简化库存控制工作量,但由于库存消耗的不稳定性,有缺货风险存在,因此一般只能用于稳定性消耗及非重要性的物品的库存控制。

(三)库存物料管理信息分析

库存管理系统通过对库存物品的入库、出库、移动和盘点等操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帮助企业的仓库管理人员管理库存物品,以达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杜绝物料积压与短缺现象,提高服务水平,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目的。 库存管理子系统从级别、类别、货位、批次。 单件,ABC分类等不同角度来管理库存物品的数量、库存成本和资金占用情况,以便用户可以及时了解和控制库存业务等各个方面的准确数据。 对库存管理子系统与采购、生产、销售、成本及总账等子系统之间密切的数据进行管理。

(四)重视库存成本的降低途径

虽然很多库存是必须存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库存又能及时发挥其作用来满足生产或交货的需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途库存、瘀滞(滞销)库存、预留库存(可交货的订单其他方面的原因而不能交货)、在制品或是待检品都是不可用的库存。 库存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可用库存占库存总量的比例。

通常通过以下的途径降低:

1.在途库存。 缩短交货运输时间:从供应商到企业的这段距离的运输时间尽可能的缩短,对这段时间的管理会大大影响企业的在途库存量。 一般来说,价值高而且体积重量较小的产品会优先选择空运,反之则海运为常用的运输方式。 但合适的运输方式要通过仔细比较运输时间的缩短对库存乃至库存成本的影响以及运输费用的影响而做出选择的,否则将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从货物离开供应商的工厂,到实际抵达企业的仓库,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和不同的场所,在这个过程中,货物的所有权越晚交于企业,付款的期限越长,则企业所需承担的风险和费用也就越小。

2.预留库存。 控制订单的整批交货,整批交货的订单对客户来说可以大大降低库存水平,但是对供货方来说却是不小的压力,所以企业对此类订单必须严格控制,在确实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向客户提供整批交货的服务。 定期检查预留存货的情况,加强与销售部、财务部及客户之间的沟通,尽快消除因付款、客户项目延期等原因造成。

(五)“零库存”管理

零库存管理是配合“准时生产”而实行的库存成本控制系统。 准时生产倡导“只在需要时才生产”,所以,整个生产过程被需求所拉动,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仅在顾客需要时才组织生产。 顾客不仅仅是指企业最终产品的供应对象,而且包括整个企业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在准时生产模式下,产品生产、制造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供求链,下一生产环节即为上一生产环节的顾客,每项生产、供应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下一环节的需要。 在这种方式下,生产信号是顾客的要求;各种物资的控制可通过简单而醒目的自动控制实现,而无需通过传统的进出存账簿记录或报表、单据等来实现;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监控责任不再是生产调度和质监部门,而是由生产第一线的工人随时直接进行。 需要强调的是零存货管理并非要求存货绝对为零,而是倡导一种思想:存货量尽可能的降低。 准时生产执行得越好,存货活越接近于零。

企业零库存的实现方式:

1.协作分包方式

协作分包方式主要是制造企业使用的一种产业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可以通过若干分包企业的柔性生产准时供应,使主企业的供应库存为零。 同时,主企业的集中销售库存使若干分包劳务及销售企业的销售库存为零。

2.轮动方式

轮动方式也称同步方式,是在对系统进行周密设计前提下,使各个环节速率完全协调,从而根本取消甚至是工位之间暂时停滞的一种零库存、零储备形式。 这种方式是在传送带式生产基础上,进行更大规模延伸形成的一种使生产与材料供应同步进行,通过传送系统供应从而实现零库存的形式。

3.准时供应系统

在生产工位之间或在供应与生产之间完全做到轮动,这不仅是一件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而且需要很大的投资,同时,有一些产业也不适合采用轮动方式。 因而,应该广泛采用比轮动方式有更大灵活性、较容易实现的准时方式。

准时方式不是采用类似传送带的轮动系统,而是依靠有效的衔接和计划达到工位之间、供应与生产之间的协调,从而实现零库存。 如果说轮动方式主要靠“硬件”的话,那么准时供应系统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软件”。

4.看板方式

看板方式也称为也称传票卡制度或卡片制度,是日本丰田公司首先采用的。 在企业的各工序之间,或在生产企业与供应者之间,采用固定格式的卡片为凭证,由下一环节根据自己的节奏,逆生产流程方向,向上一环节指定供应,从而协调关系,做到准时同步。 采用看板方式,有可能使供应库存实现零库存。

5.水龙头方式

水龙头方式是一种像拧开自来水管的水龙头就可以取水而无需自己保有库存的零库存形式,这是日本索尼首先采用的。 这种方式经过一定时间的演进,已发展成即时供应制度,用户可以随时提出购入要求,采取需要多少就购入多少的方式,供货者以自己的库存和有效供应系统承担即时供应的责任,从而使用户实现零库存。

6.委托保管方式

接受用户的委托,由受托方代存代管所有权属于用户的物资,从而使用户不再保有库存,甚至可不再保有保险储备库存,从而实现零库存。 受托方收取一定数量的代管费用。 这种零库存形式优势在于:受委托方利用其专业的优势,可以实现较高水平和较低费用的库存管理,用户不再设仓库、同时减去了仓库及库存管理的大量事务,集中力量于生产经营。 但是,这种零库存方式主要是靠库存转移实现的,并未能使库存总量降低。 日本宫山售药及我国天津通讯广播器材公司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实现零库存的。

点评

本文暂无评论 - 欢迎您

请填写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