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标题

老照片浓缩民国中医教育

kmwl520   2024-09-01 12:50:05   40℃   0
内容
2020年11月17日下午,我怀揣一本1991年出版的《上海中国医学院院史》,去常州市丽华路的四知堂拜访94岁的老中医杨泽民,请他辨认1946年中国医学院第二十届毕业照的师生姓名。
杨泽民,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4年被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江苏省名中医”称号。
看到这张已经泛黄破损的老照片,杨老戴上了老花镜,仔细端详,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回到到几十年前的校园生涯。他逐一辨认照片上的老师和同学,娓娓叙述:“拍这张照片的时间是1946年7月,地点在旧上海的跑马厅(现人民广场)附近,多数人穿的是长袍,前面一排是校领导和老师,右八是国文老师冯明权,右七是院长朱鹤皋,右六是教务长吴克潜,右五是训导主任沈耀先,右三是常州藉中医教师钱今阳。后面一排是同学,我站在后排右九,右六是王一朋,他跟我的关系很好。”他接着兴奋地说:“照片上端文字是‘中国医学院教职员暨第二十届毕业生摄影 民国三十五年夏 耀先题’。”他解释道:“耀先,姓沈,名耀先,沈是朱院长的秘书和得力助手。”


1946年中国医学院教职员暨第二十届毕业生摄影。前排右七为院长朱鹤皋,后排左四为杨泽民。
中国医学院是当时全国名中医的摇篮,它的创办过程反映了近代中医教育在社会动荡的风雨激流中不断拼搏的过程,它的历史也是近代上海乃至全国中医教育的缩影。
当年被誉为“国医最高学府”的中国医学院,是民国时期众多中医学校之一,创办于1927年,国学大师章太炎为首任院长。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国学大师。虽非首创之校也,岁历二十一载,亦非持续最久者,然观其二遭战火,三遇风波,五度迁址,惨淡经营,虽蹇涩艰辛,而奋斗不已,颇有一定代表性。民国时上海地区就出现二十余所中医学校,由于该校行政组织缜密有序,课程设置齐备合时,教授学识卓越超人,近世中医界名流如陈存仁、祝味菊、秦伯未、张赞臣、陆渊雷、章次公、程门雪等,皆曾执教于该校,学校名传遐迩,求读者纷至沓来。成为一方名医者,每有出其校者,则成绩亦可谓卓著也。如北京的程士德、江苏的江育仁、浙江的费开扬、福建的陈雨苍、广东的何志雄等,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院长朱鹤皋(1903—1995),江苏南通人,名医朱南山次子,内科造诣精深,尤擅妇科,立方严谨,用药果敢,独树卓见,时有创新,医名鼎盛。1932年起先后主持中国医学院,历任总务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
在中国医学院21年的办学时间中,先后有1500多名有志青年进入这所学校,其中23届共906人顺利毕业。当年的中国医学院学生,现已遍布海内外,很多已成为中医学术界的中坚骨干和带头人。 国医大师 朱良春(1917—2015)为第11届毕业生, 国医大师 颜德馨(1920—2017)为第12届毕业生。
杨泽民与朱良春是学友和至交。朱良春比杨泽民年长10岁,得知杨泽民将要出版《杨泽民内科临证经验医案集要》,特题词相赠:“医理精深,融贯中西;实践探索,经验丰硕;无私传授,育才济世;德艺双馨,杏林赞夸。”这32个字,颇能概括杨泽民从医的一生。
“发挥余热,利泽于民”是杨泽民晚年的追求,他被誉为德高、寿高、功高的“三高”老人,不图名利,不享安逸。2017年国庆时,因摔跤引起左股骨颈骨折,休息11个月后,又贡献余热了。一般耄耋老人都在家中颐养天年了,他坚持在家为患者解除病痛,有时还到中医馆出诊。
我俩凝视照片,耳边仿佛又响起了秦伯未作词的中国医学院院歌:“春风暖,桃李开,吾院何多才,启迪炎黄绝学,灿烂散光辉……”
东方既白,遍洒阳光,是人民翻身解放之日,即中医枯木重荣之时,不解 黄连 苦,焉知 甘草 甜,是故民国时期中医发展之艰苦环境,中医后学断不可不知。(单德成 陈军)
长沙男科医院
点评

本文暂无评论 - 欢迎您

请填写验证码